Home    Committees    Programme    Abstracts    Gallery [New!]    Review [New!]    Registration    Travel Information    Accepted Papers    Posters Download

第二届逻辑与论辩国际会议

The Second Chinese Conference on Logic and Argumentation

撰稿:杭颖颖、马继伟 摄影:何娟 审校:董惠敏、廖备水

2018年6月16日至17日,第二届逻辑与论辩国际会议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此次大会由浙江大学哲学系主办、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和大数据+推理与决策创新团队承办。逻辑与论辩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涉及逻辑学、哲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本次会议旨在探讨逻辑和论辩领域内的最新发展成果,并借此机会促进国内外研究人员在这两个领域的深入交流。经会议程序委员会的同行评审后,本次会议共接收文章十一篇,正式会议手册将在会后发表。

本次会议共有四场特邀报告。英国诺丁汉大学的Natasha Alechina副教授做了题为“Verifying Existence of Uniform Strategies in Systems of Communicating Agents”的报告,提出如何结合时态逻辑和认知语法来刻画关于多主体合作的策略能力,从而明确刻画出主体每一个交际步骤来进行模型检测。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Anthony Hunter教授做了题为“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stic Argumentation”的报告,介绍了如何用两种不同的概率方式刻画论证的不确定性,即分组法和认知法,其中认知法能用以刻画Dungs的辩证语义,可作为Dungs辩证语义的潜在替代方法。广西师范大学的罗旭东教授做了题为“Logic Based Agents: Negotiation, Argumentation and Game Theory”的报告,介绍了在自动协商系统中使用模糊逻辑去评估、分析并预测对手策略的过程,及如何将论证整合到具有模糊约束的谈判模型。德国科布伦茨-朗道大学的Tjitze Rienstra博士做了题为“On Probabilistic Semantics for Argumentation Based on SCC Decomposability”的报告,提出可采用贝叶斯网络的方法统一处理论辩网络,即将论证的攻击关系看作变量之间的一种特殊影响;此外以强连通分量来处理论辩网络中的循环,也为看待两种形式主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见解。

此外,本次会议还包括其他十场涉及不同领域的论文报告。卢森堡大学的Jeremie Dauphin做了题为“A Dynamic Approach for Combing Abstract Argumentation Semantics”的报告,提出标签论证框架的逐步更新方法,这种方法更细致地刻画论证更新的详细步骤,从而给出不同的更新后的论辩语义。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范杰博士做了题为“A Road to Ultrafilter Extensions”的报告,他基于超滤和极大一致集之间的相似性,提出了一种利用典范模型构造超滤扩展的统一方法,并最终获得了克里普克偶然性逻辑以及邻域偶然性逻辑模型的超滤扩展。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Christoph Benzmüller教授做了题为“Computational Hermeneutics:Using Computers for the Logic Analysis of Natural-Language Arguments”的报告,提出通过计算整个论证的逻辑有效性来评估一个句子形式化的充分性过程,其主要方法是从简单语句开始,并在此基础上形式化更为复杂的论证语句,不断重复该过程,直至到达信念具有最高度的一致性和可接受性。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Jesse Heyninck做了题为“On the Semantics of Simple Contrapositive Assumption-Based Argumentation Frameworks”的报告,他们主要研究基于假设的论辩框架的在逆反逻辑下的形式语义,展示了此形式框架与逆反逻辑的极大一致集之间的紧密逻辑联系。Jesse Heyninck还做了题为“A Comparative Study of Assumption-Based Approaches to Reasoning with Priorities”的报告,对比具有硬性规则和可废止规则的论辩框架处理偏好的不同方法,展示了这些方法与偏好子理论之间的关系,并为对基于论辩的可废止推理的形式化处理提供了新的见解。山东师范大学的吴家超博士做了题为“Fuzzy Argumentation Frameworks with Comparing Acceptability”的报告,他引入模糊度来刻画论辩框架的抽象语义,并基于攻击强度定义了论辩的一致性和可接受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类似于Dung的外延理论。中山大学的谢耘副教授做了题为“Conductive Argument as a Mode of Strategic Maneuvering”的报告,他从修辞学角度解释了联导论证,提出联导论证可被视为一种策略操控,可用于对语用论辩的分析和评价,并指出联导论证的逻辑机制与权重平衡的是如何不同的。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徐康博士做了题为“Updating Argumentation Frameworks for Enforcing Extensions”的报告,提出采用逼近的方法,可一般性地在不同外延语义下修正更新论证框架的新方法。上海理工大学的赵梦媛博士做了题为“Soft Presuppositions as Scalar Implicatures in Signaling Games”的报告,指出了前提投射如何影响日常交互,并将此语用概念对比了梯级隐含,并将此应用于博弈分析中。山东大学的许玉铭副教授做了题为“On Structural Analysis of Extension-Based Argumentation Semantics”的报告,其基于Dung的抽象论辩框架,提出J-可接受和J-恢复的概念,并定义出J-完全语义;此语义介于Dung的完全语义和优先语义之间,可刻画各种基于外延的语义。

本次会议为期两天。通过论文报告和讨论交流,不仅加强了逻辑和论辩领域的交叉研究,也促进和加深了浙江大学哲学系和语言与认知中心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逻辑和论辩相关研究方向上的交流合作。